心理研究院

首页>心理科普
青少年心理健康 师书己见

儿童焦虑障碍

发布时间:2022-03-03

【名词解释】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能使我们的行动和思考更加敏捷,帮助远离危险。只有在没有真正处于危机的时候仍然十分紧张,或者对压力事件出现过度的反应,才会成为问题,也就是身体发出了“错误的警报”,严重的情况就患上了焦虑障碍。全球范围内有5%-20%的儿童存在焦虑障碍,未达到诊断标准但有焦虑表现的儿童则占据更大比例。

图片1.jpg

【真实案例】

  小明是一个9岁男孩,自从一次在学校食堂吃饭被噎到后,每次吃饭都担心自己被噎到,甚至担心自己窒息,出现生命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担心的事情越来越多,担心出门 被汽车撞倒,担心爸爸妈妈上班后再也不回家了……并且在生活中常 常出现心慌、头晕、呼吸不畅等身体不适。老师也反馈小明最近在课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喜欢搓揉小纸团。小明在家中发脾气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不顺心的时候就控制不住地大喊大叫。 周围的人都很困惑,小明为什么对一些根本没有必要担心的事情感到极度紧张呢?就医后,小明被诊断为儿童焦虑障碍。

表现形式

1.负性情绪: 如紧张不安、过度担心、对陌生环境敏感、烦躁易怒等;

2.负性认知: 如过度追求完美、失败时归责自己等

3.异常行为: 如活动增多、易发脾气、不服从、不易被安抚、易与同学发生冲突、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4.躯体症状: 如头痛、出汗、脸红、肌肉紧张和恶心等。

【影响儿童患焦虑障碍的因素】

 生物因素

有研究发现,36%-65%的儿童焦虑障碍患者受家族遗传因素的影响,且发病年龄越小的患者受遗传影响的可能性越大。近几年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染色体上涉及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其他系统相关的候选基因与儿童焦虑关系密切。神经生物学方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长期处于激活状态会增加个体出现焦虑心境的可能性。

 心理因素

存在焦虑障碍的儿童常常有不合理的想法、感受和行为,遇到事情更多选择回避或逃避的方式,看待事物有明显的认知歪曲,且格外关注危险性刺激,过高估计在各种情境中自身的危险程度。消极的应对方式也和焦虑症状相关,孩子回避困难事件的长期结果是失去了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想法正确与否的机会,因而无法习得应对困难的方法,而且之后面对类似情境时,更容易再次选择回避的方式。

家庭和社会因素 

在家庭中,父母过多使用控制和拒绝的教养方式会减少儿童探索环境和发展新技能的机会。父母自身的焦虑情绪与儿童的焦虑障碍有关,高焦虑的父母更少使用温暖、关怀、接纳的教养行为,更容易对儿童进行批评和否定亲子冲突也是儿童产生焦虑情绪的风险因素,父母与孩子的冲突程度越高,孩子的焦虑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