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年龄越大他的适应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好,所以我们不断的创造很多学习机会,让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可是有时候我们发现:孩子的实际表现却不如预期,那么瓶颈处在哪里?我们怎样协助孩子架构自我学习的鹰架?让孩子成为自动自发、热爱学习的人呢?
父母需要孩子学习新知识从学得---稳固---一般化的三个阶段:我们以学骑自行车为例,一开始我们需要先学会推车,当我们可以推得很稳的时候,渐渐地可以一只脚站上去向前行进,然后到两只脚可以站上去、再到后来可以坐上去摇摇晃晃的向前骑,这个阶段我们成为学得(也就是说孩子可以掌握骑自行车的基本能力了);接下来透过父母的鼓励、肯定孩子愿意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到可以平稳地骑车,这就是稳固;再继续练习,最后达到可以自如地骑行,这就是一般化,也就是说隔了很久没有骑车,当孩子推出车来这个能力依然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所提供的支持、鼓励和陪伴我们成为鹰架;鹰架需要在合适的时机点撤除,才能让孩子的能力继续发展。
研究发现:人类的学习10%来自书本,15%来自听闻,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从师长那里听到的知识,如果没有透过实践应用,那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所以父母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更多一些生活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这样我们才可以达成教学的终极目标------建构终身持续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