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院

首页>心理科普
青少年心理健康 师书己见

家长倾尽所有,为什么会养出“空心”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2-03-03

最早这个词,是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提出来的,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它是一种无法用药物治疗的心理疾病。

 1646890180455405.jpg

主要症状: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产生人生看不到希望,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等消极感,甚至出现厌学,逃学,自杀,跳楼,沾染网瘾等行为,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小学生患上“空心病”的数据比例在逐年上升。

家长倾尽所有,为什么会养出“空心”的孩子?为什么会换来孩子和家长的陌生感?

原因分析:

1、家长的功利心在做怪

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化现象极其严重。家长不希望孩子长大受苦受累,一心想着把孩子“逼近名牌大学”,认为他接下来的人生就会完美无暇。其实不然。家长的这种功利心,无意识地伤害到了孩子的内心,他们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孩子构建一张“完美”的人生蓝图。殊不知孩子也是有思想、有血有肉的人。其实是家长自己先得了这种空心病,然后传染到了孩子。

2、错误认知-----唯分数论

目前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把分数看的太重,“分数可以决定未来”的思想根深蒂固。只育分不育人,用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学生,这让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个性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是厌学、倦怠情绪的根源。尤其在国家教育部的政策下,在2020年“中普比例”要达到平衡,中职和普高的招生比例需要达到5:5,也就是说,仅能有一半的初中生能够上普通高中,而另外一半的人只能去职高或者技校。家长们的焦虑更加严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向直接“分流”的队伍之中。国家政策的初衷是想让那些对课本上的知识没有兴趣,但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特长进行专业学习,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早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像家长们想的“低人一等”,“下等社会”。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稀缺是多元化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独有的优势和潜能。作为家长,应该当好孩子的领路人,让自己的认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3、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家长,要多关注孩子人生每一阶段的心理成长。不可单给孩子找一所名校,就认为大功告成,而后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归咎于学校。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孩子目前的自我状态能否招架得住?他的幼小心灵能否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这都是家长当下需要深思的问题。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足以看出,国家对家庭教育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

【给家长的建议】:

---多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家庭教育的课程

---多交流跟学校老师、其他家长经验交流

---多改变不做权威式的家长,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