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
(一)国家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明确要求,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中特别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成绩、道德养成、人际交往、社会融入等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各学校要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纳入到整个育人工作统筹谋划中,关注每一名学生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同时为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
另外,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尤其是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教育部办公厅已提出指导性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指出:心理辅导室建设应坚持立德树人,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心理辅导室软、硬件设施配置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重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效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为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多次下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颁发、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2015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6年,下称《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强调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中小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
——国家卫计委《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7)
各校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6)
心理辅导室应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和办公接待区等基本功能区域,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设置心理测量区、放松室、自主自助活动区等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区域。心理辅导室的使用面积要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2015)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制订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处理预案。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
从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从教育部办公厅的指导意见到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都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培养的高度重视,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习好、身体好、心态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二)问题及现状
1. 学生方面
2019年7月19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明在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三届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时,发布了《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报告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整体测量和分析,报告指出: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方面,我国中小学生群体有着非常高的心理发展需求,希望得到改善和提升的人数比例均超过93%。在心理适应方面,中小学生群体存在心理适应不良的比例为44.7%左右。其中,59.8%的中小学生存在自我适应困扰,53.3%的中小学生存在社会适应困扰。在心理症状表现方面,中小学生群体感受到心理症状影响的比例大概为9%。其中,神经症性问题(9.75%)表现最为突出,其次为心身问题(9.22%)和人格问题(9.21%)。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会在外界不良刺激影响下出现一些典型的心理问题,有将近1成的中小学生受到了心理问题的影响。报告结果表明,中小学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大量的需求。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服务中心义不容辞。
2. 学校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很多地区和学校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并有序开展起来,取到了喜闻乐见的成果。但是,从整体而言,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与主要教学科目相比,课程效果产生时间较长,教学效果较难评估,且与学生学业成绩联系不易显现,成果不突出,因此,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投入充分的精力和资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有序开展。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表面
一方面,很多学校没有按要求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或者未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只是流于形式,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内容不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等,导致课程效果不明显,学生心理素质未得到实质性提升。
(3)心理服务人员和设备专业性不足
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是由其他专科老师或班主任替代,未经过系统化培训,甚至不具备心理咨询师的任职资格;另外,心理健康服务和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也不符合心理服务的标准,如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及设备不够专业,心理测评系统的测评工具信效度不足、针对性不够,心理测评方式单一、测评结果不够准确等。心理服务人员和设备的专业性不足使得心理咨询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4)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心理健康课程流于表面、心理服务人员和设备的专业性不足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心理素质发展成效不显著。
二、建设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以发展预防为主,以救助治疗为辅。具体来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发展预防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以心理治疗和心理救助为辅助,建立发展性、预防性、救助性三级教育模式,确保全体学生受益,重点学生突出解决,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降低心理问题以及极端事件的发生。
发展性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道防线。发展性教育以全校学生为对象,针对所有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知识科普、心理潜能开发、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团体活动等普适性心理知识和内容,为广大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减少心理易感人群,降低危机事件产生。
预防性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道防线。预防性教育针对已经产生心理不适或者需要进行调节的在校师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心情不好、焦虑、烦闷是正常且常见的事,预防性教育通过专业的放松减压、情绪宣泄等方式帮助在校师生调节情绪,使得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避免压抑和产生不良后果。
救助性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三道防线。救助性教育主要针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师生,或在危机事件产生后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救助性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防线,为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师生提供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避免极端危机事件产生。
三、建设目标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线上心理产品和服务、线下心理课程和心理活动等方式,向全校师生、教职工以及学生家长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
(二)减少学生心理困扰
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确实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中,因此,心理健康服务在进行心理知识科普的基础上,应建立针对个体心理困扰和群体性心理问题提供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减少心理困扰。
(三)避免危机事件产生
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筛选高危群体,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避免危机事件产生。
(四)提高学生心理素养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养为根本目标。通过心理测评、心理科普、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了,了解、干预、最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建设原则
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与时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四)坚持让学生自主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